JDB电子中国产ECMO系统获欧盟医疗器械认证
JDB电子  新华社布鲁塞尔/广州1月27日电(记者马晓澄 丁英华)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近日获得欧盟认可的南德认证检测公司认证,意味着该产品符合欧盟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要求。   深圳汉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CMO系统,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高端医疗装备,2023年在国内获批上市,打破了欧美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   据该公司介绍,此次获得南德认证检测公司认证的ECMO系统包含4个产品,分别为体外心肺支持辅助设备、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套包、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和一次性使用离心泵泵头。该系统既可用于医院内部的辅助支持,也可用于救护车转运等紧急情况。ECMO套包使用时长可达14天,能满足临床上绝大部分使用需求。   南德认证检测公司是欧盟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依据欧盟医疗器械法规,为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严格的合规评估与认证服务。
JDB电子新春走基层丨黄海深处渔汛来——冬日直击深远海三文鱼丰收
JDB电子  新华社青岛1月14日电 题:黄海深处渔汛来——冬日直击深远海三文鱼丰收   新华社记者王凯   从山东日照出发,经过14个多小时的海上颠簸后,1月12日5时40分许,记者终于抵达离岸130多海里的黄海中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漆黑的海面上有数点亮光,那是“深蓝2号”养殖网箱及其配套用于三文鱼初加工的工船。当天,工人们要开始收获三文鱼。   “三文鱼的养殖环境要求很高,找到一片适合的区域大规模养殖十分困难。但在我们脚下海域深处有一片13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冷水团,夏季水温在10至16摄氏度,非常适合三文鱼生长。”同行的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顾祺焕说,“深蓝2号”夏天下沉到30米以下冷水团位置,冬天再上升到水面,巧妙利用了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的突破。   6时许,记者乘橡皮艇登上工船。这时潜水队长王立宾已经穿上潜水服、套上潜水帽、扣上潜水镜、挂上工具袋……他和队友要在收鱼前下水,把渔网在水下布置好,把鱼聚集在一定区域,方便后续工船用吸鱼泵吸鱼。收鱼过程中,他们还要按照指挥有序控制吸鱼管道进鱼口大小。   “只要天气和海况适合就要下水,平均每天都要在水下工作六七个小时。冬天水温有时只有五六摄氏度,在水里待一会嘴都僵硬了,咬不住呼吸器,脚蹼也打不动,一上来腿就抽筋。但我们的工作决定着整个收鱼是否顺利,因此再难也会克服。”王立宾说。   7时左右,记者跟随王立宾的潜水队一起坐上橡皮艇,从工船前往“深蓝2号”。   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黄色的“深蓝2号”网箱巍然不动。这个高71.5米、直径70米、全潜状态设计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的“巨无霸”,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搭载自动投喂系统、水下成像系统等多种智慧化养殖设备,可实现深远海无人养殖功能。   图为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三文鱼收获场景。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到达网箱后,王立宾和队友整理好装备,随即消失在水中。现场总调度胡宇泽一边指挥王立宾的潜水队做好水下布网,一边用对讲机协调网箱各岗位人员互相配合。   此时,海风已经达到六七级,海面上泛起了白浪,浪高接近2米。凛冽的寒风把胡宇泽的脸上刮出片片红印,他时不时用冻僵的手捂捂脸,抵挡一下刺骨的寒风。   图为工船上的工人正在拼接吸鱼管,准备收鱼。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10时20分左右,随着工船上的吸鱼管伸到网箱指定位置,工船的吸鱼泵开始工作,三文鱼收获正式开始。   机器轰鸣声中,一群群三文鱼被吸上工船,经过鱼水分离器,被输送到作业间进行相关处理工序,然后工人将其放置到早已放满冰块的保温箱里,准备连夜送回陆地进行加工、销售。   从开始吸鱼,到40多条三文鱼装满第一箱,只用了约20分钟。   几十分钟后,工船甲板上已经有数十个保温箱装满了三文鱼。顾祺焕告诉记者,这些刚刚收获的三文鱼平均每条三四公斤,总共收获约5000尾,最快30多个小时就可以送达国内主要城市。   图为刚刚收获的三文鱼。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这批三文鱼是2024年6月移到网箱来养殖的。黄海冷水团水质好,养殖的三文鱼新鲜度更高,这是我们的优势。”顾祺焕说。   借助“深蓝2号”等一批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海洋养殖装备设施,践行大食物观、向海洋要蛋白质的步伐正从近海逐步向深远海迈进。源源不断的海洋优质蛋白不仅满足了国人日常消费“吃饱”的需求,更成为民众美好生活“吃好”的需要。   据顾祺焕介绍,为深入开发海洋优质蛋白质,财金万泽丰公司主导,完成了三文鱼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品鱼网箱养殖等技术探索,并在育种育苗、疫苗饲料、养殖装备、海上养殖、加工冷链、贸易销售等方面初步打通了全产业链。   此外,该公司还将三文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国潮”三文鱼菜系,如徽菜三文鱼、鲁菜三文鱼、三文鱼水饺等“新中式”吃法,受到消费者喜爱。   中午12时,海风海浪更大了。在狂风中,海上的勇士们已开始第二次下网收鱼……
JDB电子新春走基层丨高铁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JDB电子  1月15日,中铁二十局的工人在西渝高铁康渝段明灯山隧道内施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pagebreak   1月20日,中铁二十局的工人在西渝高铁康渝段北屏隧道进行钢筋绑扎作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pagebreak   1月20日,中铁二十局的工人在西渝高铁康渝段北屏隧道掌子面进行施工作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pagebreak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由中铁四局承建的西渝高铁康渝段铜钵河特大桥(左)和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成达万高铁铜钵河特大桥(右)以及连接线(中)(无人机照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pagebreak   这是1月16日拍摄的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成达万高铁嘉陵江特大桥(无人机照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pagebreak   1月18日,中铁十一局的工人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进行隧道泵浆作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pagebreak   1月18日,中铁十一局的工人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进行盾构机掘进作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pagebreak   1月16日,在中铁五局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制梁场,施工人员为箱梁浇筑混凝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pagebreak   1月16日,在成渝中线高铁制梁场,中铁五局工作人员对生产好的箱梁进行巡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间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建设快速推进。眼下,连接川渝两地的成渝中线、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康渝段三条高铁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努力抢工期、抓进度。三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压缩成渝城市群时空距离,极大便利沿线旅客出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质增速。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JDB电子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JDB电子  新华社济南1月24日电 题: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张武岳   寒冬腊月,在山东德州武城县广运街道,道边沟渠中的水已结上了冰碴。但在广运街道居民宋保华的家里,坐下没几分钟,记者身上的羽绒服就穿不住了,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为26摄氏度。   “这个冬天,家里的地暖烧得可好嘞,白天只敢把阀门开一半,要不然烘得太热,人受不了。”56岁的宋保华说。   这么热乎的暖气,还是宋保华住进这个家十来年第一次遇到。老宋一家,之前依靠天然气壁挂炉采暖过冬。“一立方米天然气两块多钱,一个冬天要烧掉1000多立方米,室温也就20摄氏度上下。”老宋说。   2024年10月,宋保华所在的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供暖改造项目,家里用上了集中供暖。   “你知道新上的集中供暖,热源是啥不?”记者问到。   “知道,说是从地下抽水来供暖。”宋保华说。   山东德州武城县地热集中供暖的换热泵房,从地下汲取的地热水正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作业。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   宋保华口中的抽水,是当地采集地热进行供暖的新方式。在武城县北环路附近,中国石油冀东新能源武城智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蓝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管道组成一张复杂的管网图,供暖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泵房中多台热泵和换热器昼夜不停,烫手的地热水经换热作业后送向千家万户。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武城分公司经理郝文龙说,项目目前供暖面积260万平方米,年可节约标准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   供暖事关民生。既要温暖过冬,又要绿色低碳。为此,山东各地采取的办法,不仅是地热。   与往年相比,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6000余户居民温暖如故,热源却大有不同——从一块块燃烧的煤块变成了7公里外的工业余热。   “化工企业机器设备需持续降温,以往通过冷却塔直接对大气散热,造成热能和水资源双重浪费。”山东晋煤明升达化工有限公司是工业余热的主要供给单位,谈起此前的浪费,公司党委书记吴海玖遗憾地说。   如今,浪费少一分,效益增一分。高温冷却水的热能被送进了当地热力公司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55摄氏度、回水温度40摄氏度,二者温差越大,说明越多热量送到百姓家里。”在宁阳县经开热力有限公司总调室内,总经理孙亚洲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热源结构持续优化,部分地区甚至将核能也纳入了供暖热源体系。   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采访对象供图)   摸着家中热乎的暖气片,烟台海阳市日升山水苑社区居民付秋凯说,自从用上核能供暖,家中温度在供暖季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之前从没想过,核电站除了发电,还能供暖。每平方米的取暖费降了1元,真是想不到的实惠。”   这里的热源,来自10余公里外海阳核电站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工程抽取核电机组发电后的部分蒸汽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居民家中。过程中只有热量传递,没有物质交换,确保供暖安全可靠。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运维工程师正在现场巡检。(采访对象供图)   从2019年至今,核能供热工程的功率从31.5MW升级至1134MW,供暖面积从70万平方米扩展到近1300万平方米,核能供暖从园区试点走向了跨市供应。“随着后续机组的建成投运,并结合周边地区取暖需求,核电站预计2026年可为青岛地区供暖,远期供热能力将达到2亿平方米,覆盖范围更广。”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