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DB电子北盘江迎来“横竖都是第一”的新桥
JDB电子 新华社贵阳1月22日电(记者向定杰)北盘江,近年因桥梁跨越而声名鹊起。
2016年,滇黔两省交界处,因修建杭瑞高速而诞生的“北盘江第一桥”正式建成。其桥身全长1341.4米、主桥跨径720米、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565.4米,一时赢得了“世界第一高桥”的称号。
2025年1月17日,北盘江上一座新的悬索桥成功合龙。它把长度、跨度、高度分别刷新到了2890米、1420米、625米,这就是花江峡谷大桥。
花江峡谷大桥,因选址在花江大峡谷而得名。其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
乘坐施工电梯,记者爬上262米高的大桥主塔眺望,只见峡谷深邃,云雾缭绕。北盘江,宛若一条丝带,蜿蜒在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大峡谷中。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举行合龙仪式。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记者在施工现场了解到,自2022年1月开工以来,已有2300多名工人先后参与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
投资建设方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举说,无论是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比选,到随后的桥梁施工、服务区建设,还是贯穿始终的材料选择、精细控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各方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
最高可达14级的瞬时风、超过4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总重量逾2万吨的钢桁梁吊装……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饱含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我们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超高混凝土泵送、轻型煅焊结构索鞍、大吨位智能缆索吊等技术,开展了超大跨径猫道抗风研究及山区峡谷风研究等,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大桥质量、推动行业进步。”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介绍。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开车走两个多小时盘山路才能穿越的峡谷,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开车只需约两分钟。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陈健蕾介绍,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这座大桥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并使用国产建材。
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花江峡谷大桥投用时,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贵州北盘江流域桥梁展示中心、三叠纪地质主题展览、悬崖民宿酒店等设施也将同步建成运营。花江峡谷大桥,将打开“桥旅融合”的新实践。

JDB电子我在岗,请放心——乙巳年春节重大工程一线坚守者扫描
JDB电子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从银装素裹的北方到山清水秀的南方,从奋力赶超的广袤西部到引领发展的东部沿海,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正常运行、建设正酣。
春节万家团圆时,总有一批人在岗坚守。看!那些坚守的身影,干劲十足,以辛勤的付出展现奋斗者的风采;听!那运转的机器,轰鸣阵阵,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吹响了新一年的奋进号角。
满怀希望,开拓进取。放眼神州大地,人们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建设美好生活,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坚守,保障工程运转
贵州百万群山之中,“中国天眼”凝望星河。
春节期间,“中国天眼”现场维保负责人雷政坚守岗位,负责对望远镜设备进行全天候例行“体检”,保障项目稳定运行。
“自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天眼’持续全天候稳定运行,帮助我国科学家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雷政说,大家努力做好维保工作,为“中国天眼”稳定高效运行贡献力量。
大山中“天眼”观苍穹,江河上航船行万里。
这是1月29日拍摄的重庆果园港。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1月29日,调度员耿杰在重庆果园港集装箱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值班。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大年初一,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依旧繁忙。多艘集装箱船舶停靠在码头,桥吊起起落落,卡车在堆场来回穿梭。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耿杰和同事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有序地调度指挥着码头的运转。
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果园港这些年逐渐成为长江联通全球的“中转站”之一,货物可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看到货物能顺利发运,我心里就很踏实。”耿杰说。
1月28日,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抢险队员在井场吃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新华社发
1月28日,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工人在检修设备。新华社发
在西气东输的节点城市甘肃庆阳,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工人正守护着祖国的“能源动脉”。除夕当天,这里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一处集气站的两口“保供井”井口冻堵了,运行出现异常。
抢险刻不容缓。17时许,接到通知的生产技术室副主任耿帅迅速集结应急班两名员工,携带工具赶赴现场。作业区通往井场的道路,山大沟深、坡陡弯急。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他们才到达井场。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寒冬对抗的“抢险战”在除夕夜打响。关闭针阀、观察压力流量、拆压力表、启动注醇泵……历经4小时鏖战,气井管线压力回降,运行恢复正常。
“我已经7年没回家过春节了。虽不能陪家人,但能让老百姓度过温暖的春节,再辛苦也值了。”作为应急班的一名老员工,李忠权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每一口气井、每一条管线。
奔忙,铆足干劲奋战
新年新征程,在一线岗位上奔忙,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干劲。
这是1月31日拍摄的昌九高铁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西支)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全长19公里的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是南昌至九江段高铁的控制性工程。春节假期,中铁大桥局20多名工人在有序架梁施工。
登上12层的笼梯,站在距离地面20多米高的大桥北引桥浇筑梁上,中铁大桥局技术员朱泽尉和同事早上8点便开始操作4个千斤顶对钢绞线进行张拉,以此增强高铁桥梁的强度和负载能力。
春节值守,每一分付出都弥足珍贵。“00后”朱泽尉相信,“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大批重大工程正处于建设冲刺期。
在犹如刀切斧劈的贵州花江峡谷,刚合龙不久的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飞架于“地球裂缝”之上,它将于今年6月建成。
工地巡检、缆索监控、安全维护……春节期间,这座世界级大桥依然有工人坚守。“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为了保障大桥如期建成通车,我们坚守岗位,深感责任重大。”花江峡谷大桥二工区副工区长罗桂林说。
1月28日,工人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发(贺蔚安 摄)
机器轰鸣、车流穿梭、施工有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乐平水利枢纽工程左岸施工现场,阳光照耀下的建设者们干劲十足。
“冬天是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加上3月份当地将进入雨季,建设工期很紧张。”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乐平水利枢纽项目负责人林谋辉说,目前建设进入关键期,一刻也不能停。
地处鄱阳湖水系、乐安河中游的乐平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水利建设重点项目。项目计划于2027年4月竣工,届时将提升当地防洪安全能力,并预计能灌溉超过70万亩的土地。
厦门翔安机场一期工程计划在2025年底基本建成。春节期间,来自中建三局的项目负责人聂园园和210多名施工、管理人员坚守现场。“机场项目建设标准要求高,建设区域复杂,有的工序相互交叉。我们想利用春节其他工序放假的窗口期,加紧建设。”她说。
期许,共圆家国梦想
一个个重点工程,承载着建设者的美好期许。记者在建设一线采访,听到了不能回家的遗憾,也听到了更多关于未来的祝福和期盼。
“草原动车梦,是百万牧民的梦想,也是我作为一个建设者的梦想。”来自中铁二十二局的王闫东,过年期间一直奔忙在太锡铁路施工现场。
太锡铁路南起崇礼铁路太子城站,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线路全长392.2公里,预计2026年12月具备开通条件。锡林郭勒盟牧民的“草原动车梦”将随之实现。
大年初一凌晨3点多,王闫东和工友们爬起来吃了顿热乎饺子,便进入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太锡铁路荷包隧道工作。
焊接钢拱架、喷灌混凝土、加固稳定岩石……300多名工人甩开膀子加紧施工。“去年3月到现在就回了一次家。工期紧张,春节必须坚守岗位,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感到很自豪。”王闫东说。
春节期间,在山西省吉县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工程建设部负责人李振国和同事们正积极推进导流洞施工工作。“高质量建设好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早日发挥效益,为两岸及下游造福是我最高兴的事儿。”李振国说。
作为黄河干流关键控制性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灌溉等功能,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晋陕两省水源条件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想想自己的工作这么有意义,不能回家的遗憾就会弥补很多。”李振国表示。
秦巴山区,西康高铁站房项目建设现场,60余名施工人员正忙着桩基成孔、捆扎钢筋笼、浇筑混凝土,10余台大型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
中铁建设集团西康高铁项目部安康西站技术主任杨本正说,自己的妻子也在这个项目工作,今年夫妻俩都坚守岗位。“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这条铁路贡献力量,我们很自豪!”
1月30日,在中建铁投芳白城际铁路项目隧道施工现场,何旭昌(左)和同事进行每日例行巡检。新华社发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的关键一环,中建铁投芳白城际铁路项目一端连着广州核心区域,一端通达白云国际机场。
主动留在项目上值班的何旭昌每天都要穿梭于盾构区间进行设备巡检。一趟下来,他需要在隧道里走上5公里多。何旭昌表示,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荣耀。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大湾区交通效率,助力大湾区更快融入国际经济格局。
文字记者:胡星、欧东衢、骆飞、李劲峰、周科、柴婷、杨帆、梁军、张斌、田金文
视频记者:杨焱彬、刘勤兵
海报设计:曾学真
统筹:金地、李梦娇、方思贤、郭兴

JDB电子新春走基层丨清洁取暖守护鲁中山区民生温度
JDB电子 新华社济南1月30日电 题:清洁取暖守护鲁中山区民生温度
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一场寒潮携着风雪,让鲁中山区气温陡然降到零下12摄氏度。鲁中山区地势起伏大,冬季气温低,数九寒天的日子里,山区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否温暖过冬?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被鲁中群山环抱,一个个村庄散落在山坳里,上结村就是其中之一。
春节刚过,这个小山村还氤氲着节日的喜庆。寒风吹不散浓浓年味,上结村村口的一排大红灯笼格外艳丽。
推开村民谢翠珍的家门,暖意扑面而来。86岁的谢翠珍穿着一件薄夹袄,正张罗着包饺子。“又和面又擀皮,忙活了一晌午,都快出汗了。”老人身体硬朗,一刻也闲不住。
谢翠珍家中的墙上,一台热风机正呼呼送着暖风。热风机通过电加热片产生热能,吹出热风,还能通过风机系统吸入室外新鲜空气,保暖又健康。谢翠珍指了指一旁的温度计说:“你瞧,20度呢!”
电力员工在上结村村民谢翠珍家中检查取暖设备。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摄
“以前过年,家里冷,我和老伴都要赶去北京和孩子一起过。”谢翠珍说,现在年龄大了,不愿出远门折腾了,好在村里给装上了热风机,想啥时候开就啥时候开,想要啥温度就有啥温度。
淄博是北方地区较早推行“煤改电”清洁取暖的城市之一,通过用电能取暖代替燃煤取暖,让不容易实现集中供暖的农村群众可以清洁方便取暖,并且取暖设备和用电价格都有补贴。
“仅博山镇就有9500多户实施了‘煤改电’,占比接近一半。”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博山供电中心北博山供电所所长韩涛介绍,上结村291户人家中有161户改用电采暖,供电公司及时为上结村新增1台400千伏安变压器,线路也全部加大了线径,保证村民取暖可靠用电。
山东淄博供电员工巡视农村供电线路,保障冬季取暖电力供应。(受访者供图)
“煤改电”清洁取暖一头连着群众冷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
距城区约50公里的大山里,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的年俗表演正酣,引来游客阵阵喝彩。53岁的村民朱守俊也在表演队伍中。
演出结束,回到家中,朱守俊打开空气热力泵开关,屋里温度很快升了上来。他告诉记者,以往烧煤,温度难以维持恒定,一到夜里炉子压了火,山里的寒气马上就进屋,现在既暖和还环保。
太河镇供电所员工告诉记者,空气热力泵通过压缩机循环工作,可以从空气中提取热量,热效率比暖风机更高。东东峪村353户村民中,已经有200多户使用了空气热力泵取暖。
一向节俭的朱守俊反复算过一笔账:他家房子80平方米,以前每年冬天要花近3000元购置煤炭;现在室温能超过20度,平均一天用27度电,一个冬天下来,1200元电费就够了。
甩脱烟熏火燎,东东峪村处处透着清新纯净。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挖掘山水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东东峪村一跃成为省级景区化村庄,引来八方宾客“带暖”冬日旅游。

JDB电子西南首例!10岁女孩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
JDB电子 新华社重庆1月15日电(记者周闻韬)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植入一枚新型心脏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不同,这枚起搏器不仅无导线且可回收,这是西南地区首例儿童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也是目前全国植入血管最细、年龄最小的患者。
图为医务人员正在手术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10岁女孩可可(化名)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8月龄时接受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手术。一年多前,可可开始出现活动量下降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上楼梯或走路太久,孩子就会出现胸闷心悸、全身乏力等表现。”可可母亲说。经过检查,可可被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外科修复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吕铁伟主任医师介绍,房室传导阻滞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心房向心室的传导电信号的活动发生减慢或阻滞,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收缩和泵血。因此可可的心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反复出现晕厥。“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的平均心跳每分钟只有40几次,在夜间熟睡状况下,最低心跳每分钟只有36次左右。”吕铁伟说。
疾病严重影响着可可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看着可可反复出现晕厥却无能为力,可可的父母心急如焚。专家介绍,治疗可可疾病的根本解决方案是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而传统心脏起搏器包括一个起搏发生器和两条导线,需要通过切开皮肤将起搏发生器埋入胸部皮下,两条导线通过血管途径植入心腔,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方式;同时起搏器平均使用寿命为7到8年,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多次更换,且更换时因起搏导线和血管粘连导致拔出困难,传统起搏器植入带来的诸多并发症,给患儿家庭带来困扰。
基于以上情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团队经过反复会诊和评估,决定为患儿植入无导线可回收起搏器。
图为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影像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据了解,该新型起搏器长度仅3.8厘米,直径6.5mm,重量仅2g,通过头端1.63mm的螺旋电极旋入心肌发挥起搏作用,为儿童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带来了更大的益处。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其优点在于仅通过微创方式经股静脉将起搏器植入右心室,无需切开皮肤及导线;此外,该起搏器电池耗尽后亦可通过微创方式回收,使用寿命为17到20年。
今年1月9日,吕铁伟带领心血管科心律失常医护团队,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将起搏器的输送系统置于右心室,然后将起搏器置于右心室间隔靠心尖处心肌内。“经过数次测试,起搏器的各项参数良好,起搏器成功植入患儿体内。术后,患儿的心率迅速恢复正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吕铁伟说。